他们说,比起最高奖0.14%的获奖率,更美的是背后27年的耕耘
2019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Outstanding Winner获奖证书
在2019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,中大团队脱颖而出,荣获最高奖项Outstanding Winner。团队成员是分别来自必赢唯一官方网站和国际金融学院的招镕、胡悦和冼敬。这一获奖比例仅仅0.14%的奖项背后,有三人四个日夜的努力,还有竞赛指导小组的老师们近三十载的耕耘的丰厚积累。从同学到老师,因竞赛而凝聚在一起的集体,都是合作精神最好的诠释者。
1+1+1>3的“奶茶情谊”
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,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、“深圳杯”数学建模比赛,也就是大家口中“美赛”、“国赛”、“深圳杯”,是不少理工科同学用以证明自己的创新能力、数学应用能力的试金石。而今年的“美赛”,有超过25370支队伍参与这一角逐,在比赛规定的96小时内,通过数学建模解答赛题。其中,获得Outstanding Winner,相当于特等奖的队伍,仅仅有36支,获奖比例为0.14%。
而这0.14%的荣誉与加冕,最后落到了招镕、胡悦和冼敬组成的小队上。三个早就相识的高中老同学的默契,让选题、计划和分工绕过了不少沟通与协调上的麻烦。在今年美赛的A到F六道试题之间,三人经过讨论与权衡,最终选定了关于数字货币的F题。
招镕、胡悦、冼敬
而后的四个日夜,从“啃”文献,到建模、写代码、演示思维导图,种种工作节奏紧凑。每天,招镕、胡悦和冼敬都踏着自习室早上八点的朝阳,伴着晚上十点的灯光。提神的奶茶和咖啡,是三人工作的“标配”。尽管小组分工明确,大家也不遗余力,但起初定下的计划,仍未能完全按进度实现。在比赛的最后一天,招镕、胡悦和冼敬不得不通宵一搏完成论文,并细细雕琢、润色。“其实大家一起昏天黑地地奋斗,也是一种珍贵的体验。我们相互加油打气,才一起度过了难关。”胡悦回忆道。最终,三人如愿交出了自己满意的作品,并肩奋斗的经历,也成了宝贵的回忆。
备赛期间用于讨论的小黑板
同喝咖啡奶茶,一起并肩作战的友谊,无疑是三人成功的法宝之一。回忆起寒假期间那难忘的96个小时,冼敬总结道:“轻松的心态让我们能够打开思路,大胆想象,提出不一样的创意;我们团队良好的合作气氛,也让我们能够愉快地享受比赛的过程,真正提升自己的能力。”
而竞赛指导老师张家军也对这种合作精神相当看重。“有学生数学功底好一些,有学生编程能力强一些,还有学生写作能力更强一些。”他解释道,“通常拥有这三种能力的小组,才能占优势。但是,大家的知识储备不同,在不同方向的题目中选择,有时就会花掉很多时间。相互之间,一定要好好协调。”
无间的合作,默契的交流,让招镕、胡悦和冼敬三人的组合获得了1+1+1>3的效果。“陪伴了我们好几个晚上的奶茶和咖啡,现在想起来也值得怀念。”胡悦笑道。
1992至2019的坚实步履
在荣誉背后,除了招镕、胡悦和冼敬三人的协作与努力,也少不了数学建模竞赛指导小组中老师的并肩作战。
数模竞赛指导小组始建于1992年,负责组织赛前培训的“教练”们,主要由必赢唯一官方网站的老师们组成。对于在寒假期间开展的美赛,竞赛指导小组中老师的工作强度,也许并不亚于参赛的学生。美赛的筹备工作需要在寒假第一周的前后开展,不少老师的计划表上,还满是与期末工作相关的安排。“期末考刚结束,我们还在批改试卷的时候就得做这个培训了。”张家军解释道。
2019年美赛专题报告安排
年复一年,已经成为一种“传统”的忙碌中,指导老师也渐渐在满当当的日程表中,磨合出了有条不紊的分工模式。“那个时候是挺忙。”张家军介绍道,“还好一般是几位老师分工,一位老师讲一个专题。”就这样,涵盖竞赛背景、数据处理与优化、论文写作等内容的专题讲座,庞杂而丰富的信息才得以有条理地呈现在参赛同学的面前。
2018年美赛专题报告安排
当然,竞赛的培训工作并不仅限于开展讲座。按照美赛的规定,在学生竞赛的过程中,指导老师不能直接给予同学们相关的指引,解题的过程,只能由同学们自己来完成。在无法手把手引导的情况下,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对解题的路径有更系统性的认知,指导小组的老师们别出心裁地选择组建了“讨论班”——指导小组的老师们也定期围坐一堂,精挑细选出历年具有代表性的赛题,进行一番“好题重温”,并一起找到理想的解法。参与讨论班的,还有来自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、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的老师,而大家群策群力找到的理想解法,最终便会作为培训班中给同学们介绍的“参考答案”。“我们的讨论班,相当于把学生参加竞赛的过程模拟一遍。背景是什么、用什么模型,思路、解法、模拟计算,都会讲到。”必赢唯一官方网站的冯国灿教授介绍道。通过这样的解题指导,参赛同学便会对往年的题目有所了解,思考、分析问题的路径,也在老师们的引导中变得清晰起来。
由数模竞赛指导小组老师整理的2018参赛队伍选题及获奖情况
从1992年,也就是数模竞赛指导小组始建起,冯国灿便是其中的一员,见证着小组的建设与发展。作为同学们获奖的幕后功臣中重要的一员,冯国灿了解这个来之不易的“O奖”背后的种种付出与努力。学校参加“美赛”的队伍有四百余支,参与国赛的也有两百多支,数模竞赛指导小组不仅仅要负责培训讲座的筹备,比赛的报名、动员也在老师们的工作职责之内。他感慨道:“不少年轻老师,需要兼顾自己的教学、研究、工作评估,还要花时间在竞赛培训上,确实是付出了很多的。”对此,张家军也颇有感触:“美赛的比赛通知在国外的官网发布后,需要老师给同学们详细讲解、梳理,专题讲座开展的场地,也需要我们的老师去协调、预定。在背后,老师们也是做了很多很多细微琐碎的工作的。”
数模,“不光是一个人的事”
谈起本届以及过往的获奖小组,两位老师语中都流露着骄傲与喜悦。“这次的小组做得很好的地方,在于他们能创造性地设想一个新的体系。这是非常关键的,也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。”张家军说,“数模竞赛,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性。这也是我们培养的重点。”提到获奖的学生,冯国灿也并没有把重心放在奖项之上:“我们的获奖情况其实还算比较理想,很多获奖的学生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。但我们并不会经常宣传我们的成果,因为学生能力的提高,创新的精神、合作的精神,才是最重要的。”
颜光美副校长为2016年美赛特等奖获奖队伍颁发奖状和奖金
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的工作理念,让数模指导小组的工作得以在近三十载中平稳发展。有过斩获“O奖”的殊荣,也有过经费不足的挑战,但冯国灿在总结这段发展历程时,并未力陈过去的种种波澜,而是用平和的语气说到:“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,都很平和,就像我们每一年的教学工作一样,大家一起,都是认真做好。”从学生到老师,在数模竞赛的背景下,都凝聚出一个个“大家”,这个“大家”之中,有点奶茶外卖,一起熬夜写论文的情谊,也有兢兢业业,并肩工作二十余载的踏实与担当。
“数模竞赛通常不光是一个人的事。你还会有你的队友。”冯国灿说。从1992年至今的近三十年之间,数模竞赛指导小组步履不停,“美赛”、“国赛”、“深圳杯”的培训筹备,忙则忙矣,却也有条不紊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融合人才培养体系,砖瓦越垒越高,而对于因此而相聚,共同努力的每一个集体而言,这番话都是最好的总结。
来源:党委宣传部、党委学生工作部
采写:毕晓曈、高晓文、邱沐梓
鸣谢:必赢唯一官方网站